你好:游客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文 > 时政要闻 >

宋才发:达西村党支部是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

时间:2020-08-03 08:59来源:未知 作者:PAUL ZENG 点击:
论文第一作者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 “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达西

 

image.png 

论文第一作者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达西村党支部:民族自治地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宋才发率团赴新疆调查)

宋才发  多鲁洪哈地尔

多鲁洪•哈地尔系民族出版社音像部副主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新疆维吾尔族达西村的发展变迁史,就是一部达西村群众在党支部带领下艰苦创业的历史。达西村党支部硬是把“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把“盐碱地”变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小康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和团总支书记买买提•沙吾尔的带领下,达西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先后实施了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推广、改善居民饮水、村庄道路硬化、村庄卫生洁化、村庄住宅美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达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达西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显现的成就,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乃至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肯定。2005年5月4日和2008年6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给达西村共青团书记买买提·沙吾尔及全体团员青年复信,进一步坚定了达西村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和决心。2009年6月1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代表胡锦涛总书记把达西村作为南疆新农村建设的标兵予以视察,为达西村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被评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

达西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寻常的成就,得益于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创新力的基层党组织,得益于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达西村党支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值得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借鉴的。达西村党支部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想富口袋,必须富脑袋”——科技致富。“科技是致富的金钥匙”这句话被沙吾尔·芒力克奉为致富法宝。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达西村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达西村历届党支部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积极引导村民科学种田。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达西村就呈现出学科学、用科技的良好局面。刚开始村民对新的农业技术不理解甚至反对,经过长期实践,村民尝到了科学技术对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甜头,开始自觉地接受和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达西村成为尉犁县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的科技模范村。改革开放后,达西村党支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水资源短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等问题,立足本村实际,围绕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实地调研,为达西村农业可持续发展重新把脉定位,探索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路子。达西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在主攻棉花单产和品质、保持棉花支柱产业的同时,压缩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用水量,坚持高起点、上规模培育和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走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新路子。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达西村终于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村棉花种植7550亩,果园4260亩,牛羊育肥户168户,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达228户690人,涉及到17个行业。村集体办的面粉加工厂、农贸市场和280亩温室大棚,已经成为达西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村民购买摩托车540辆、小轿车130辆,全村350户农民家庭已经搬进抗震安居房,达西人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改变了达西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二,“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扶贫帮困。党支部通过发挥全体村民的积极性,终于使达西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共产党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只要村里还有一户贫困户,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做到家。”这是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2年村党支部开始带领全体党员实施帮扶工程,村里早先富裕起来的18名党员干部,对32户困难户进行“结对帮扶”,全村党员捐资助学、扶贫帮困蔚然成风。达西村党支部在开展党员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活动中,坚持每个党员每月为贫困党员、贫困户、贫困学生家庭做1件好事。村党支部、承包人和被承包人三方签订合同,一包5年直到脱贫致富目标为止。合同规定,必须从技术指导、经营管理、资金、物资、科学种田、文化教育、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扶贫。5年内实现脱贫者奖励承包人500元,贫困户每晚1年脱贫惩罚承包人5000元。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全村提前2年完成了承包任务。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达西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9998元,位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列。村集体有了积累,村里相继出台了大学生补助、抗震安居、合作医疗、种粮、畜牧、养老、婚丧等19项优惠政策,仅2008年各项优惠政策支出就达52.6万元。

第三,“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民族团结。“人人都要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要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要懂民族政策,人人都要做民族团结的好事”,达西村党支部一直坚信这个理念。达西村是一个维汉两个民族聚居的村落,其中维吾尔族约占80%,汉族约占20%。达西村村民认识到,只有团结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村里先富起来的汉族村民帮助维吾尔族村民种菜、种棉花,维吾尔族村民给汉族村民传授喂羊、喂牛经验,村民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技术,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达西村两委班子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首要工作,通过开展“结对子”、“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教育,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维护了社会稳定,最终实现村集体各项事业发展迅速,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尝到民族团结带来甜头的达西村,早已把民族团结“集中抓”和“常年抓”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到村民心中,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村里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充实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村民邻里和睦,村里已连续23年无传讯拘留、无打架斗殴、无偷盗、无赌博、无邻里纠纷、无计划外生育、无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连续被评为“七无”先进村,多年被国家、自治区及州、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第四,“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发展村集体经济。达西村发展集体经济靠的是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沙吾尔•芒力克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集体没有经济实力不行;要树立咱共产党的威信,集体没有经济实力不行;要为村民办好事,集体没有经济实力更不行。”达西村党支部提出促“四项”产业和走“五条”路子的思路,加快村集体经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事业,努力改变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1983年达西村率先在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出了推动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步。1987年达西村在原集体库房的基础上,投资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办起了达西村第一家乡镇企业,当年为村里创收2万元。达西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稳步向前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具有“达西特色”的小康之路。近几年村集体又投资建起了一个占地52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630亩村办小农场和280亩温室大棚,这些已经成为达西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2009年达西村实施“大达西”乡村游“旅游带”建设,再建设3个农村风情园,并将村委会旁的40亩梨园建设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功能齐全的大型乡村游景点,这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达西村集体经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农牧民个体经济,连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牧民的家庭收入。1996年达西村人均纯收入实现3040元,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583元;到2008年达西村便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462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05万元,集体资产185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480万元,人均纯收入9998元。

第五,“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上的贫穷咱要治,思想上的贫穷咱更要治,光有钱还不是新型农民,咱农民也要素质高”,这是达西村党支部宣传栏里的一句话。村“两委”一直坚信“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是愚蠢的”,要解决全体村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必须狠抓思想教育。沙吾尔·芒力克对“三个教育”从来不放松,即组织村民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达西的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1999年村集体投资100万元,兴建了达西村集学习培训、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村办公大楼,拿出6000元订党报党刊和购买科技图书资料,适时地组织村民进行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会等,活跃达西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近年来达西村逐步完善了《村规民约》10多项文明制度建设,全民参与的“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坚持年年评比、项项落实,村民家庭得“星”多少与福利挂钩,实现动态管理,年终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激发村民讲精神文明、讲民族团结的积极性。近年先后评出“五好文明家庭”350户,“十星级文明户”320户,“美德在家庭”308户。同时还积极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村平安家庭332户以达到95%以上,达西村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载《中国民族报》201079日,第5


(责任编辑:PAUL ZENG)
顶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