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今天才准备大规模启动检测,其实是被现实倒逼的:
一方面,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展这项工作,不远的将来,感染率、重症率、病死率都会通过科学推论水落石出。这是一个规律趋同、病毒浓度趋同的过程,天下同此凉热。
另一方面,没有足够规模和足够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的防控将会骑虎难下:沿续过去几个月超大规模和超严厉的禁足闭户措施,经济难以承受。
时至今日,我们的航线仍在维持3月27日起的“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一条,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一班;外国每家航空公司至我国的航线只能保留一条”。简称“五个一”:一个航空公司一个国家只能有一条航线,且一周只限一个航班。
同时进入北京都还必须隔离14天。
国内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人员往来因此基本停顿。留学生和滞留海外的人员回国已经形成怨声载道的堰塞湖现象,机票奇贵且乱象叠出。
不知是因为医疗技术手段的原因,还是一直试图确保我国的感染人数远低于其它,我们在启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却远远滞后于疫情后发国家和地区,反而使那些疫情后发国家呈现出了“后发制毒”现象。
我们无形中错失了两次为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机会。
第一次,是错失瑞德西韦三期临床实验机会。这是个白白送上门的机会,人家耗资无数,皓首经年,但由于我们的权力干预、观念落后,加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掺杂,导致我们招募的对照人群远远不够,被迫暂停或中止。即使我们证明它无效,不也是巨大贡献吗?
在这一点上,界弟《武汉开展抗体流调,是时候谈谈我国专家的表现了……》(医学界2020.4.22)简直痛心疾首:
迄今为止我国抗疫的胜利,主要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组织能力的胜利。整个疫情期间,我国医学科技界表现一般。
正如4月3日王辰院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讲话时说的那样:“我们在这场战役中,现在打的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组织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有吗?有,但是打得特漂亮吗?这个留给以后评价,留给在跟其他的国家的比较中去评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实际上,在疫情中,我国医学科技界专家们的表现有令人失望之处,包括:——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起草的专家们不署名、不声明利益关系、不标注文献来源(这严重违背了医学指南订制规范);
——诊疗方案中列入了一些无可靠循证证据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氢氧疗法、利巴韦林、阿比朵尔……以及血必净等中成药);
——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等在无可靠循证证据的情况下,获批“新冠肺炎”适用症;
——可能唯一有效的药物瑞德西韦在我国竟然无法完成临床试验,与此同时却又有包括豆浆、八段锦、各种中成药在内的临床试验在开展……
——我国的新冠核酸试剂盒从疫情之初,就被诟病“测不准”,直到疫情初定出口国外后,仍不断被国外质疑“不靠谱”(与此同时,国外的新冠检测手段,却在很短时间内、经过多次迭代,可以做到15分钟检测,甚至有报道,已可做到一分钟测试的)……
我国政府和人民,必须坚持科学精神、战胜权威崇拜、抛弃民族虚荣心,选择信奉专业而不是信奉专家、信奉科学而不是科学家。
第二次错失为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机会,就是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如果我们早期的调查样本够大,数据详实,科学准确,必将成为指导全球抗疫绕不过去的“圣经”,也避免很多国家和地区重走弯路重新摸索。
单纯说是因为我们的检测技术不够先进,恐怕说不过去,因为我们可以和别国(比如韩国、新加坡)进行技术合作;再说,就算技术不是尽善尽美,今天我们不是开始大规模检测了吗?
我们在相关方面反而滞后于疫情后发国家和地区,恐怕跟没有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第一、科学挂帅有关。
槽点挖掘机在《欧洲正式重启》(数据吐槽中心2020.4.21)一文中有一段话,读来让我心中一惊:
“如果,我这里说的是如果:最终结果真的是(感染)基数放大10倍,因此真实死亡率锐减到千分之1的程度的话,那么全世界为了这个弱鸡病毒所付出的惨痛经济代价,简直就是个巨大的笑话。而到了那时候,防控措施越严厉的国家,这个笑话的可笑程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