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欢迎登录

陈嘉庚

时间:2013-12-03 16:3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陈嘉庚 (闽南语:陳甲庚, 白话字:Tan Kah-Ki?, 英文名:Tan Kah Kee,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镇),著名华人企业家,慈善家,革命家,闽南人,
陈嘉庚(闽南语:陳甲庚, 白话字:Tan Kah-Ki?, 英文名:Tan Kah Kee,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镇),著名华人企业家,慈善家,革命家,闽南人,他的销售网点遍布东南亚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厦门、广州等地。他同时为华侨领袖,他与东南亚的华侨为国民党抗清革命、北伐、抗日大多数资金提供者,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侨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计陈嘉庚个人便捐出一百多架战斗机、一千多辆战车、百亿军火和救济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资在多山的福建兴建鹰厦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由民间人士出资兴建的铁路。 
陈嘉庚是国共内战期间毛泽东以及蒋介石争相拉拢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曾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激烈反对毛泽东沿用“中华民国”国名,最后讨论后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陈嘉庚在国民党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提案,成为近代对汉奸定义的代表,因为得到闽籍华侨势力的支持,国民党主战派势力大增,动摇者亦不敢加入投降派。陈嘉庚亦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新加坡、香港、广州、厦门、南洋以及中国大陆很多奖学金以及学校都是陈嘉庚捐献的。

文化遗产

中国大陆部份
陈嘉庚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特别在福建创办多间学校,包括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厦门另一所集美大学,亦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发展而成。他在1950年回中国定居时,海外财力已大不如前,扩建厦集两校校舍主要靠亲友捐款支持。为了善始善终克尽教育天职义务,1955年亲自设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将他在新加坡仅有的少数资产,全部增添为教育基金,指定为集美学校经费,以及集美教育基金,集中在华人的教育事业上,希望教育能改善中国当时落后的情况。
2006年,为纪念陈嘉庚倡议创办学校,有64年历史的广州市第三十中学更名为陈嘉庚纪念中学。坐落在厦门市集美区嘉庚公园北门以北填海处的陈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辰134周年之际试开馆,2009年元旦对社会公众开放。
毛泽东给予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评价,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陈嘉庚一生贡献的评价。
香港部份
陈嘉庚亦是香港福建籍人口的领袖,因为香港是南洋华侨和中国的中转站,在逃港潮以前福建人占40%到近半的香港人口,故创立了大量的机构以及体肓会,如福建体育会,有大量南洋业务的集友银行,大量的教育基金、集美校友会以及奖学金等。
东南亚部份
陈嘉庚组织了一个“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为南洋主要的华侨富豪领袖。
新加坡地铁滨海市区线的其中一站被拟定命名为陈嘉庚地铁站。

创业历程

陈嘉庚生于1874年10月21日,他的父亲陈杞柏早年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17岁也来到父亲的店中学习经营管理,20岁回福建完婚,然后又在家乡读书一年,22岁时再次回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天,由于米店歇业,陈嘉庚便开始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后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丰厚。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华侨陈齐贤、林文庆等人在橡胶业上取得了成功,便决定经营橡胶种植业。1910年代,陈嘉庚与另一企业家余东旋(亦为其好友)同样大力发展橡胶事业,成为当时马来亚最富有的两位华侨。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25年时陈嘉庚已拥有1万5千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陈嘉庚的产业中三大支柱为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等十余种产业。他的销售网点遍布东南亚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厦门、广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他拥有资产1千5百万叻币(新加坡货币,以下同),短短3年中他获利1,070万元左右,雇用员工数万人,其经济势力称霸整个东南亚。此外,他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拥有许多企业,譬如香港的集友银行。
到了1929年,世界各地陆续爆发农产品价格下跌,逐渐形成世界经济大萧条,继而沈重打击已经达到饱和的橡胶业;在美国汽车业减产的情况下,亦直接影响马来西亚外销的轮胎需求。连番出现不景气的橡胶业,促使不少华商破产收场,当中亦包括陈嘉庚和林义顺等大企业家,他们旗下的橡胶事业亦一步步倒闭,陈嘉庚当时亦面对着日本舶来品及当地橡胶业对手的强大竞争。陈嘉庚的公司在当时已累积欠下银行债务近4百万元,而公司资产仅2百多万元而已,已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直至1934年,陈嘉庚的商业王国可谓全面收盘。

兴办教育

尽管陈嘉庚已是称霸南洋的大实业家,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便决定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所有办学费用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从聘请校长和教员,到校舍的选址设计施工,他四处奔走,呕心沥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国内的知名高校。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现名新加坡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示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陈嘉庚一生所捐献的教育经费,总值在1000万元以上,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有人估计,如果他在当时买黄金,估计在1981年时的价值已达到1亿美元左右。陈嘉庚在给集美学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终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这封信件充分说明了他对于中国教育和崛起的深远见解。

投身政治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还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对于当时重庆的主战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1940年,66岁的陈嘉庚还亲自率领慰劳团回中国访问,他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接触。1941年,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被迫辗转到印尼等地避难,由于得到华侨的掩护,得以安全地度过3年多恐怖时期。在此期间,陈嘉庚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既《南侨回忆录》。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
1947年,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0年,陈嘉庚回中国定居。接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他的逝世,葬礼的规格极高,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

捐款

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募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仅1938年和1939年两年就募捐国币达1.5亿元,加上1937年和1940年两年的捐款,总数近3亿元。除此以外,陈嘉庚还在南洋主持劝捐购买“救国公债”的工作。
1938年,仅在马来西亚就募购公债1500万元,又为宋美龄任主席的重庆“难童保育会”和“寒衣募捐会”在马来西亚向华侨募捐500多万元。据1940年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9年军费为18亿元,同年华侨汇回祖国之款达11亿元,其中捐款约占10%,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
陈嘉庚曾经指出,按世界银行发行纸币的通例,1元基金可发纸币4元,当年华侨所汇11亿元的外汇,可发纸币44亿元,除交还侨眷赡家费10亿元外,还有34亿元可充当军政费用。1940年3月,南侨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战军民,陈嘉庚也在当月下旬,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回国考察和慰问。蒋介石政府因为陈嘉庚在华侨界有巨大的号召力,特别是因为陈嘉庚领导华侨筹赈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因而把欢迎他回国当作一件国家大事,动员了有关党政军大员欢迎陈嘉庚。

陈嘉庚奖金

“陈嘉庚奖金”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它参照诺贝尔奖评奖方法,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为目的。该奖主要奖励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和医药科学6个领域内有突出研究成果或重大发现的中国科学家。

(责任编辑:PAUL ZENG)
顶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