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文 > 建言献策 >

党员汤蕉媛连续十年提建议案 爱国慈善家熊希龄

时间:2014-01-09 15:42来源:未知 作者:PAUL ZENG 点击:
11月26日,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整治工作完成答谢会在香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主委李昭玲出席会议并讲话。 北京市致公党党员,海淀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汤蕉媛老师

    11月26日,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整治工作完成答谢会在香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主委李昭玲出席会议并讲话。
    北京市致公党党员,海淀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汤蕉媛老师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自2004年起,连续10年提出关于清理外来人员、整治熊希龄墓园环境的建议案,并联名百位区人大代表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该建议得到海淀区及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多年努力,熊希龄墓园环境治理工作于今年10月圆满完成,为熊希龄夫人毛彦文女士实现百年之后归葬香山与熊氏合葬的遗愿创造了条件,为下一步建立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弘扬熊希龄先生爱国、慈善精神,促进两岸民间交往做出了贡献。
    汤蕉媛老师在会上讲话,她对致公党的培养和关爱,海淀区人大、政府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她说,熊希龄先生的爱国精神、慈善精神、投身平民教育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发扬光大,自己也会继续发挥余热,参政议政,为国家建设出力。
    李昭玲主委在讲话中,向海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了感谢,向汤焦媛老师及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了敬意,并为致公党北京市委有汤老师这样的优秀党员表示自豪。她指出,熊希龄先生墓园环境得到彻底整治,对于弘扬他的爱国、慈善、教育精神,教育后来人,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答谢会上,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介绍了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设想,海淀区相关部门领导介绍了墓园环境整治工作情况,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为汤蕉媛老师及海淀区相关部门赠送了感谢信。

新闻链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熊希龄先生于1869年7月23日出生在湖南凤凰县,自幼聪慧好学,十五岁考取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熊希龄先生痛心疾首,积极支持变法维新,力主开办中西融通的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强军兴邦,后变法失败遭免职。
辛亥革命,熊希龄先生转而支持共和,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迫辞职。下野后,熊希龄先生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慈善、教育事业。
    1917年华北地区遭遇特大水灾,为救助水灾留下的大批孤儿,熊希龄先生经多方奔走和两年多的努力,于1920年采用全新教育思想创办了著名的香山慈幼院,之后捐出全部家产,让所有的孤儿都有了自己的“家”,由“家”和学校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开创了中国SOS慈善教育的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熊希龄先生挺身抗日救亡活动,鼓励、动员家人和香山慈幼院师生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并亲率香山慈幼院师生奔赴喜峰口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熊希龄先生不顾68岁的高龄和个人安危,率领红卍字会进行战地救护,抢救伤病6000余名,收容难民2万余人。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熊希龄先生转道香港,继续为伤兵、难民募捐,部署香港撤退大后方计划,终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于1937年12月25日病陨香江,葬于香港华人永远坟地。
    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建议和批准,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先生骨灰归葬香山熊氏墓园。

(责任编辑:PAUL ZENG)
顶一下
(0)
0%
------分隔线----------------------------